top of page

日本刀物語 05

 

 

 

 

 

 

 

 

 

 

 

 

 

 

 

 

 

 

 

 

妖刀村正 – 歷史篇


日本歷代的名刀眾多,但能被冠以“妖刀”稱號的,就只有“村正”。


初代村正是活躍於伊勢桑名(現日本三重県桑名市)的刀工。初代村正出現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從應永(公元1394-1428)年間到永亨(公元1429-1441)年間都有。

 

傳聞一  村正與正宗是師徒關係

初代村正是濃州赤坂左兵衛兼村人,剛開始的時候從事農具的製作。後來由於刀劍的需求日增,村正轉向從事刀劍製作而向山城國的平安城長吉學習鑄刀。

說到村正的師傅,有不少傳說村正是名刀工正宗的徒弟。但按照現存作刀的觀點,正宗生存的時代應該是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一說卒於康永2年,即1343年),而村正活躍的時間是在14世紀末,故此我們可以肯定,村正不是正宗的徒弟。

 

傳聞二  妖刀傳說

“妖刀村正”的傳說,始於三河(現日本愛知縣東部),也是德川家的發源地。由於村正所在地桑名與三河頗近,在戰國時代村正派已經在三河立足。村正所鑄的刀偏向實戰,因此深得勇猛的三河武士所喜愛。故此推斷當時擁有村正刀的三河武士應該不在少數。也正因如此,德川家所發生的事情,多少也會與村正拉上關係。

第一件悲劇發生在天文4年(1535年)12月5日早晨,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於守山的陣營中,被近習阿部正豐所彌七郎殺,其所用的刀正是村正。

天文14年(1545年)3月,家康的父親松平廣忠被家臣岩松八彌所刺傷(一說被殺),其刀也是村正。

天正7年(1579年)家康的長男松平信康與其生母築山殿被織田信長懷疑與武田勝賴內通,家康不得已下令其切腹。當時為他介錯的刀也是村正所鑄(一說其介錯人佩的脇差是村正)。

在慶長5年(1600年),關原之戰結束之後,信長弟弟織田有樂齋的兒子織田長孝在首檢中拿出村正所鑄的槍時,傳說家康不慎被割傷手指。自此,家康認為村正是不祥之刀的傳說不脛而走。

 

慶長5年(1600年)7月,石田三成的家臣加賀井秀望意圖暗殺家康,所用的刀也是村正刀。

發生了這麼多的悲劇都與村正有關,三河的家臣對村正所鑄的刀開始有異樣的感覺。因為被主君視為不祥,旗本,家臣和眾大名開始不敢公然佩戴村正的刀。部分會把刀銘改掉以作隱藏。但與德川家敵對的陣營來講,村正剛好是對付德川家的利器。相傳在大阪夏之陣中把家康逼得差點切腹,有“日本一の兵”之稱的真田幸村所佩戴的也是村正刀。

村正乃不祥之刀的事情,並沒有因為家康逝世(1616年)而終止。

 

豐臣秀吉的舊臣,賤岳七本槍之一福島正則,在臣服於家康之後,於元和5年(1619年)因修理於風暴中損壞的安藝廣島城,被幕府指責違反“武家諸法度”而被沒收50萬石的領地。有傳說其家臣所使用的是村正刀。

寬永5年(1628年)家康的孫子,駿河大納言忠長,在上州高崎城自殺時,用的是村正的短刀。

寬永10年(1633年),長崎奉行竹中采女正重義因瀆職被判切腹,其中一條罪狀是因為他私藏了村正的刀和脇差共24把,被視為對德川家的不臣及不敬。

到了幕末時,基於妖刀村正不利德川家的傳說,倒幕派對此刀趨之若鶩。村正的價格暴漲,也導致偽銘村正的大量湧現。但真正有能力佩戴村正刀的,多是倒幕派雄藩裡的領頭人物,如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土佐藩的後藤象二郎等。

參考書目:

《日本刀之教科書》,渡邊妙子,住麻紀

《名刀傳》,牧秀彥

歡迎轉載引述,敬請提供出處
千月堂

日本刀物語 06

日本刀歷史 – 南北朝時代與室町時代日本刀的流變

在鎌倉時代末期,1274年10月,蒙古軍首次來襲 (文永之役)。1281年5月,蒙古以十萬宋朝的降兵再次來襲(弘安之役)。雖然倆次蒙古大軍都被暴風所擊敗,但其集團式戰法卻對仍留在“一騎討”時代的日本的武士留下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改變了日本刀的發展方向。

南北朝時期,隨著鎌倉幕府的崩壞,全國各地進入了烽煙四起的年代。各地對武器的需求與質量都相對的提升。戰鬥模式亦從過往“一騎討”的模式,逐漸過渡到步兵集團戰的模式。這種轉變為日本刀的發展帶來三種比較明顯的發展與變化:

1. 燒刃的燒幅
在一騎討的年代,刀的刃紋最能夠表現出其美感。因此該時期有不少刀刃的燒幅都比較寬,以方便刀匠可以表現出其刃紋的優美。但燒幅過大也代表其刀刃比較容易損傷而不容易修理(在燒刃處理後的刀刃是比較硬但同時也比較脆)。刀刃會在激烈的戰鬥中會崩壞。燒幅較大的刀,崩壞的情況也會比較嚴重;在密集戰鬥和步兵集團戰的年代,根本很難有足夠的後勤保障能力去維修大量受損的刀劍。因此,燒刃從寬廣燒幅的作風開始過度到燒幅較狹窄的作風(如直刃)。

2. 大太刀與野太刀的出現

在步兵集團之中要脫穎而出,就需要有一樣顯眼的東西去吸引主公的眼球。巨大的劍正好表現出其使用者的英姿。鑄刀的手法亦從平安時代的腰反,刀姿優美的太刀,漸漸發展出刀姿豪壯的大太刀或野太刀。其長度可以超過一米。按照《太平記》的記載,刀長達到三尺,四尺甚至五尺的大太刀都有登場。這種長度的刀不可能佩在腰間,因此要麼背在背後,要麼需要侍從攜帶。

刀身增長也代表重量會增加,因此鑄刀師也在尋找如何把大太刀做得薄一點但仍不失其性能。在鎌倉時代末期出現的鑄刀天才正宗在這時出現,造出以硬及軟的鐵組合成,在“地”中出現如刀刃般的“沸”或“匂“,亦奠定相州傳的特色。

3. 鎧通

大太刀或也太刀雖然很勇武,但在近身戰時卻無法發揮其功能。因此出現了刀身短小,身幅狹少,反並不明顯的鎧通,用以在近身搏鬥時尋找對手鎧甲之間的空隙。

參考書目:

《日本刀入門》,日本武具研究會

《日本刀之教科書》,渡邊妙子,住麻紀

《一本就懂日本史》,洪維揚

歡迎轉載引述,敬請提供出處
千月堂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