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淺談武士的起源 鎌倉幕府之前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談過武士道的核心在於義,勇,忠,三德。這三種武士的重要德行,明顯與儒家學說識識相關。故此,我們可以推斷,三德具有近代的特性。它清楚表達出對武士,又或成為武士的要求。但如果我們要清楚地對"武士"尋求一個解釋,我們則必須從武士的起源出發。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正式進入農耕時代。在日本,聚落會以100-200人的規模建立,以確保有足夠人手管理農地,同時平衡糧食的生產與消耗。聚落的首領具有"保衛聚落成員不受外敵侵擾,並確保糧食來源的責任"。武士道就是根據聚落首領的責任所形成的概念。此時的武士道,單單只是一個概念,甚或對首領的期望。

 

有關武士的發展,我們必須從平安時代中期開始講起。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糧食產量增加,社會日漸富裕,社會的構成也開始出現了根本的變化。在故有的既得利益集團之外,也開始出現一批脫離舊有聚落的"冒險家"。這批新興的聚落首領,沒有豐富的故有資源與及舊有聚落賴以團結的"神意"加持。取而代之,改以"能力"作為聚落團結的樞紐。換言之,保護聚落的責任,由傳統人民對首領的期望,逐漸變成人民對首領的標準。武士精神,從一個概念,變成一個具有實際需要的要求。

 

與此同時,朝庭為了擺脫貴族及寺院的傳統勢力,同時對這批聚落及首領進行更有效管理,正式採用"名制度"作為新的地方行政架構。於是朝廷可以得到這批聚落首領提供的資源與及武力支持,而聚落首領也可以憑藉地方統治權受到朝庭公認為契機,逐步將領地發展成為小諸侯國。即是由一個小諸侯國統領幾個以至更多的莊園。甚至也發展出平家與及源家這類的武士集團領袖,進而創立以將軍為首的管治集團。

 

然而,身為領主或莊園首領的武士,其地位是透過人民對其能力的支持及信賴而建立。反之,也會因為人民不滿而受到破壞。例如:人民對武士行為不滿,導致有生產能力的人民搬遷到其他領地,進而影響自已領地的糧食生產。故此,武士必須時刻向其人民表示自已的能力,以加強人民對自已的信心。武士也必須勤勉不懈地鍛煉體魄,以真誠的態度對待部下,並避免做出令人反感的行為。總而言之,就是要令部下及人民感到"只要跟隨自己就有好生活",從而支持統治。

 

至此,日本正式進入武士統治的年代。

 

 

歡迎轉載引述,敬請提供出處

 

千月堂

bottom of page